艺术设计学院“青途探遗 艺路传承”暑期实践队社会实践记录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7-15

浏览次数:

        

一把刻刀雕琢岁月肌理,一块木料承载千年匠心。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途探遗 艺路传承” 实践队走进即墨,探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村榼子传统制作技艺,在木屑纷飞与木纹交错间,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实践队成员们在店内认真参观、仔细研究每一件榼子作品 ,与手艺人深入交流,了解榼子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传承现状。大家纷纷表示,葛村榼子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面食模具,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榼子以梨木、枣木为骨,经匠人选材、刨平、绘图、雕刻、打磨十余道工序,化身十二生肖、双鱼戏莲等吉祥纹样的面食模具。当刻刀在木头上游走,凹凸的纹理不仅是图案的轮廓,更是祖辈对“五谷丰登”“福禄双全”的朴素向往。实践队成员跟随手艺人体验雕刻时发现,仅生肖榼子的眼睛刻画就需换3种刻刀,“看似简单的直线条,下刀角度差5度,出来的纹样就会歪斜。”实践队成员感叹道。“慢工出细活”的匠魂藏在每一道深浅不一的刀痕里。

在传承人的工作室,墙上“即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与展柜里泛着包浆的老榼子相映成趣。各种纹样串联起民间美学,当面团压入榼子再脱模,蒸出的不仅是面食,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符号。

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像葛村榼子传统制作技艺这样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缺失,传承人群的断层,市场竞争的压力等,都让这一珍贵的技艺传承之路充满艰辛。

 我们深知,葛村榼子传承的困境,本质是传统与现代对话方式的缺失。而艺术设计学院的我们,正可以成为这场对话的“翻译官”——用专业知识为非遗嫁接当代审美,让“五谷丰登”的朴素祈愿,以文创产品、数字艺术展、沉浸式体验空间的形式,重新嵌入年轻人的生活。

  未来,我们将带着在作坊里打磨出的“匠心”,用设计为笔、创新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非遗传承答卷,让葛村榼子的木韵,在艺术设计的赋能下,跨越岁月长河,持续照亮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葛村榼子这一非遗明珠继续绽放光芒,代代相传。 

   

责编:刘蓉蓉

审编:宁晓文


上一篇:曲园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榼刻匠心,木韵薪传
下一篇: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途探遗 艺路传承”实践队出征仪式及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