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绢花凝华”实践队奔赴曲阜市大庄村,以“解锁绢花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任务,将青年创意与传统技艺深度融合,在探访、实践与创新中为大庄绢花注入新活力,让这项古老非遗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抵达大庄村后,实践队第一时间走进曲阜大庄绢花文化园。刚踏入文化园,队员们便被满室色彩明艳的绢花吸引——货架上,牡丹开得雍容华贵,月季绽得娇艳欲滴,梅花缀得清雅灵动,丝绸与纸张在非遗技艺的雕琢下,尽显传统美学韵味。“这些绢花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咱曲阜人的文化记忆。”非遗传承人张祥东老师的一句话,让队员们对此次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张祥东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开启了“沉浸式”非遗探秘。从选料到成品,张老师逐一演示:先从十余种绸、绫、缎中挑出适配花型的主料,搭配玻璃纸等辅助材料;再根据牡丹的浓艳、梅花的清雅确定大红、粉白等配色,调配专属染料为布料上色;随后用木墩固定布料,以针锥细细刻出花瓣的弧度与花叶的脉络,每一刀都精准有力;接着通过折叠、粘贴将花瓣初步组合,用丝线层层扎制出花瓣的立体感,最后装花杆、叶柄,用竹签与铜丝加固定型。指尖翻飞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绢花很快成型,仿佛微风一吹便能轻轻摇曳。

“光看懂还不够,得亲手做才能真正懂这门手艺。”在张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纷纷上手实践。起初,不少队员在刻制花瓣时控制不好力度,要么边缘参差不齐,要么花纹不够流畅,但大家没有气馁——有的围在张老师身边反复请教手法,有的相互交流技巧,有的对着成品绢花仔细比对调整。经过两小时的练习,终于做出了第一朵合格的绢花:“原来看似简单的折叠,角度差一点,花的形态就完全不一样,这就是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 除了学习传统技艺,实践队更聚焦“如何让绢花非遗‘活’在当下”。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优势,队员们围绕“绢花活化”展开头脑风暴,提出“非遗+文创”“非遗+节庆”“非遗+研学”三大创新方向,并落地多项实践成果。在“创意点睛”环节,队员们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绢花:有的为绢花搭配简约金属挂件,设计出适合日常佩戴的胸针、发簪;有的以曲阜三孔文化为灵感,在绢花底座雕刻论语经典语句,打造文化主题摆件;还有的将绢花与灯笼、贺卡结合,开发出适合节日赠送的伴手礼。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青年人很远,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明白,年轻人也能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此次“绢花凝华”实践队的大庄之行,不仅是一次非遗探访,更是一次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未来,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还将持续关注大庄绢花的发展,通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动更多师生参与非遗创新实践,让青春创意持续为传统非遗注入动能,助力乡村在文化传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字:赵欣雨、丁越、许建怡
指导老师:宁晓文、王俊翔
审编:宁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