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百年绢花,流转新生——探访曲阜大庄绢花非遗传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8-22

浏览次数:

        

曲阜城西的大庄社区隐匿于一片葱茏绿荫之间,静谧氛围中弥漫着浓厚的传统生活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祥东老师面带质朴笑容,热情接待了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张老师不仅全面梳理了大庄绢花自明代以来的发展演变脉络,还深入解析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应用场景。随后,他现场展示了绢花的传统制作流程——其手指灵动翻飞,原本平凡无奇的纸张逐渐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花朵。实践队员们专注凝视,不时发出赞叹之声,此刻,他们真切体悟到这项手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分量。

绢花的起源可回溯至明代,其诞生与一桩跨越阶层的联姻紧密相连。最初,它是专供孔府使用的御用工艺,以精细的丝帛为原材料,经匠人巧手雕琢,化为鬓间华丽装饰,彰显着贵族门第的尊贵风范。随着时代变迁,绢花逐渐走出深宅大院,融入市井百姓的生活,成为春节、婚庆等重要时节中不可或缺的景致。它不仅装点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更凝聚了普通人对传统节庆的情感期许与文化认同。从孔府珍品到民间寻常之物,从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到数字化存续模式,大庄绢花的百年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手艺人的生存史诗,也是一幅以丝帛为纸、以岁月为墨绘制而成的文化长卷。

实践队员在张祥东老师的引领下,亲身参与了绢花制作体验。从最初弯折花瓣塑形,到最终组合成完整花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细致。尽管技法入门相对容易掌握,但成品却极为精美——即便初次接触绢花制作的同学,在老师悉心指导下,也成功制作出形态与色泽俱佳的作品。历史上,绢花制作长期存在性别分工:男性主要负责染色、拗形等体力要求较高的环节,他们需反复调试颜料,精准把握火候,以掌心温度赋予丝帛以花形的生机;女性则专注于粘贴、串接等细致操作,她们低头专注,轻捻慢粘,将零散部件巧妙组合成完整的艺术品。这种分工不仅体现了传统生产中的协作智慧,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2009年,大庄绢花迎来重要转折——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美学特色,它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权威认可,也为后续的保护与推广奠定了制度根基。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仿真花艺和鲜花市场的双重冲击,传统绢花一度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面对挑战,当地政府与文化机构积极探寻转型之路。2025年,依托“场景理论”构建的数字化保护路径正式开启。该项目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历代经典绢花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精确记录每一处纹理、每一种色彩,并将其转化为可永久保存、无限复用的数字资产。

在传承中创新,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关键所在。张祥东老师不仅坚守按年节制作绢花的古老传统,还开发出绢花胸针、书签等一系列轻便型文创产品,巧妙衔接传统审美与现代消费场景。其子张继鹏也继承家族技艺,将大庄绢花元素融入“国潮”设计,推出多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产品,推动传统工艺走向更广泛的公众市场。同年,曲阜联合高校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已完成三百余件绢花作品的建模工作,其中不乏清末民初的珍贵样本,为后续学术研究、工艺复原与教育传播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正如张祥东老师所言:“一朵绢花,虽看似渺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意义。”它不仅是美的象征,更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文化根源的自觉守护。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大庄绢花借助数字化、产品化与空间重塑等方式,成功实现文化身份的现代转型,并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承故事。

从孔府深宅到百姓案头,从贡品的尊贵到民间艺术的美好,大庄绢花的百年历程,不仅见证了一门手艺的生存智慧,更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型的典型范例。它昭示我们,只要文化的根脉未曾断绝,传统便能在时代浪潮中重获新生。

供稿: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

作者:孙涛、封怡彤、肖志齐

指导老师:宁晓文、王俊翔

审编:宁晓文


上一篇: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赴大庄绢花文化园开展非遗调研 
下一篇: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赴曲阜大庄:解锁绢花非遗,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