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赴大庄绢花文化园开展非遗调研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8-23

浏览次数:

        

为践行“探访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暑期社会实践宗旨,2025年8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绢花凝华实践队”走进曲阜市大庄村。队员们以青春之力赋能传统绢花技艺,让这门古老非遗在时代浪潮中重焕光彩。

溯源历史:探寻绢花千年脉络。

曲阜大庄绢花的历史,是一部与曲阜人文底蕴深度交织的长卷,其源头可追溯至明代,与孔府的文化需求及宫廷工艺的传承紧密相连。彼时,严嵩的孙女嫁入孔府,孔府便在大庄设立花户,所制绢花专供府邸陈设与府中女眷插戴。后受皇宫工艺影响,孔府派人赴京学习技艺并引入大庄,绢花的用途也从最初的孔府内部使用,逐渐扩展为节庆时节的文化符号。1946年后转向市场化生产,1960年代形成规模化销售,产品远播多地。即便时至2025年,大庄仍保留着春节集体制花的传统,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祥东家族的坚守,让这缕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大庄绢花以丝绸、纸张等为材,凝聚着代代匠人的审美与智慧,牡丹、月季、梅花等各式花型,不仅是色彩鲜艳的手工艺品,更在曲阜的传统节日与庙会中,成为人们寄托美好生活向往的载体——它是曲阜人情感的凝结,更是地方文化基因的鲜活表达。

探秘工坊:触摸绢花记忆温度。

实践队员抵达大庄村后,即刻前往绢花工坊。工坊内,传承人张祥东正专注于绢花制作,队员们围立一旁,在凝神观察中感受技艺传承的温度。从材质的精心甄选到色彩的精准调配,从花瓣的细致塑形到整体的巧妙组装,张祥东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千年技艺的生动诠释。一朵栩栩如生的绢花在他手中绽放时,仿佛不是简单的手作完成,而是古老文化在当下的一次温柔苏醒。

与张祥东的交流让队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现实境遇:大庄绢花虽品质上乘、底蕴深厚,却面临着产品形式单一、推广渠道有限的困境,传承之路布满挑战。这次工坊探访,让队员们对绢花技艺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让他们明确了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突围的方向。

携手共进:铺就绢花传承坦途。

此次“绢花凝华”实践队的大庄之行,以溯源历史触摸文化根脉,以探秘工坊感知传承坚守,更以青春智慧探寻携手共进的路径,为大庄绢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底色,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相信在青春力量的赋能下,曲阜大庄绢花这门承载着千年记忆的非遗技艺,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既守住文化的根与魂,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兼具温度与厚度的文化之路。

稿: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文字:刘艳芬

图片:刘蓉蓉

指导老师:宁晓文、王俊翔

审编:宁晓文





上一篇:曲阜师范大学“绢花凝华”实践队探访曲阜大庄绢花非遗技艺
下一篇:曲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百年绢花,流转新生——探访曲阜大庄绢花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