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暑期社会实践记录一】——讲非遗故事,传古韵新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7-17

浏览次数:

        

为深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普及,努力构建“文化润心、艺术育人”的基层服务体系,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团在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既有妙趣横生的非遗小课堂,也有温暖治愈的多元艺术疗愈课程。

本期社会实践记录的主题是“讲非遗故事,传古韵新声”。从光影流转间演绎千年故事的皮影戏,到釉色天成中承载着千年匠心的汝窑,再到指尖翻飞下凝聚着美好祝愿的绣球,每一项体验都让孩子们深入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一、光影传承——走进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摇曳在光影中的千年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为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实践团特联合传媒学院学子开展“光影传承——走进中国皮影戏”皮影体验美育活动。

BF4EE

活动伊始,志愿者向学生讲解了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艺术价值,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在皮影人偶创作中探索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

D6D14

“大家想不想亲手体验下如何制作皮影呢?”志愿者话音刚落,小朋友们都沸腾起来了。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大家拿起画笔对着自己的皮影进行绘画创作,为人物画上精美的妆容,给漂亮的衣衫涂上鲜艳的色彩,将一个个零件组装成形态各异、富有神韵的皮影小人。

20DA0

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人物便制作完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ECAB2

二、汝窑历史对话

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釉色和制作工艺著称。汝窑的釉色如雨过天晴般美丽,具有“似玉、非玉、而胜玉”的特点。细看汝窑,在天青色的釉色之间纵横交错着冰裂纹,冰裂纹的形成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艺术呈现。

1315A

志愿者们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汝窑的传奇过往和冰裂纹的艺术特色,孩子们于思考与探索里深入领略汝窑这一非遗瑰宝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深厚底蕴,非遗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发芽。

B3BC7

随后,实践团成员先给孩子们分发提花网、素描纸、喷壶,指导他们将网平整覆盖在纸上,按压喷头让颜料透过网眼晕染。孩子们兴奋地尝试,红、蓝、黄等色彩在纸上交织,形成类似汝窑冰裂纹的纹路,笑声中感受非遗技艺的奇妙。

C5E7B

孩子们举着自己创作的作品欢呼时,那些透过网眼晕染的色彩,早已悄悄在他们心里种下对非遗的好奇种子。

三、非遗绣球

传统绣球制作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女子抛球择偶的活动,可见于《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传统绣球制作技艺作为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以彩绣面料为基底,经手绣、填充、裁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圆润饱满的绣球。

97A1C

志愿者们先向小朋友们介绍绣球文化、历史及制作技巧,从壮族青年以绣球传情的古老习俗,到一针一线里蕴含的吉祥纹样寓意,那些沉淀在布料褶皱里的岁月,随着生动的讲解在孩子们眼前铺展开来。

89F5E

随后,志愿者带领大家用纸巾diy非遗绣球——用水彩笔在纸巾上涂色,蘸水晕染出渐变色彩,待晾干后剪成小方块;再教孩子们用小木棍将纸巾按压进粘土,最后一起画上流苏和装饰图案。过程中,志愿者不时夸赞孩子们的创意,引导大家感受非遗绣球的传统韵味。

1EF94

“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团的步履始终坚定。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双轨并行的方式深耕基层:一方面,带着更多承载千年智慧的非遗技艺走进社区,让非遗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扎根生长;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多元艺术疗愈”相关课程,通过绘画疗愈释放情绪、音乐疗愈舒缓压力等多元形式,为孩子们搭建心灵的栖息地。

当非遗的古韵与艺术疗愈的暖意相遇,实践团既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传递着抚慰心灵的力量。孩子们将在非遗体验中读懂历史的厚重,在疗愈活动中获得内心的平和,让暑期的风里既传唱着老手艺的新故事,也回荡着心灵成长的轻旋律。

编辑:雷雨露

审编:马洁

上一篇:【“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暑期社会实践记录二】—— 以美润心,以艺疗愈
下一篇:艺术设计学院“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实践团出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