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普及,努力构建“文化润心、艺术育人”的基层服务体系,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团在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既有妙趣横生的非遗小课堂,也有温暖治愈的多元艺术疗愈课程。
本期社会实践记录的主题是“以美润心,以艺疗愈”。让我们跟随志愿者的脚步,看看有哪些有趣的艺术疗愈课程吧!
一、用艺术与情绪好好相处
为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情绪、对待情绪,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每天围绕一个特定情绪主题 —— 愤怒、嫉妒、孤独、内疚、厌恶,带领孩子们展开一场场与情绪的深度对话,让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里学会与情绪好好相处。

每节课程伊始,志愿者们都会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方式引入当天的情绪主题。或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如将愤怒比作“心里燃烧的一团火”;或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像讲述小动物因别人有好玩的玩具而心里不舒服的嫉妒场景;或是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询问孩子们独自在家没人陪玩时的孤独感受;又或是从孩子们可能经历的小事入手,如不小心打碎东西不敢告诉家长而产生的内疚;还会通过展示图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厌恶的情绪。

引入主题后,志愿者们鼓励孩子们用任意的颜色和线条,将自己心中对该情绪的感受描绘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用鲜艳红黑画出扭曲线条来表现愤怒的作品,看到了画中自己看着别人受表扬时低落模样的嫉妒表达,看到了独自坐在漆黑角落小人的孤独写照,看到了低着头满脸愧疚小人的内疚呈现,也看到了捂着鼻子皱着眉面对虫子的厌恶画面。

绘画结束后,进入简洁易懂的心理科普环节,志愿者告诉孩子们这些情绪都是常见且正常的,就像天气有晴有雨,愤怒不可怕,嫉妒如饿渴般平常,孤独人人都会有,内疚因知晓可能犯错而生,厌恶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孩子们纷纷踊跃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课堂上充满了积极互动的氛围。

最后,志愿者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他们大胆表达情绪的勇气,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情绪,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成长。
二、情绪调色盘曼陀罗绘画
在面对焦虑、抑郁、压力甚至创伤时,我们常常被困于语言的局限,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情绪。而“曼陀罗绘画治疗”正是一种超越语言、通过图像与色彩来疗愈心灵的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制曼陀罗,人们可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课堂上,志愿者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关于“曼陀罗”的相关知识和曼陀罗绘画功能。接着,志愿者们拿出精心准备的曼陀罗绘画模板,并带领孩子们用多彩的彩笔创作了一幅幅生动的作品。


在绘制曼陀罗时,小朋友们专注于呼吸和画面的绘制,逐渐进入了放松,平静状态。

活动最后,小朋友们分享了自己作品的名字,以及在绘画时的感受和寄语。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对曼陀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心灵绘本带读
为引导孩子们学会接纳自我,同时掌握面对不同情绪时的调节方法,让他们在感受故事乐趣的同时,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疗愈,志愿者精心挑选了马克斯·维尔修所著的心灵绘本《我就是喜欢我》进行带读。向孩子们介绍了作者后,志愿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说道:“小朋友们,这本绘本里藏着一个关于小动物如何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秘密,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接着,志愿者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朗读绘本故事,在朗读过程中,适时停下来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如“故事里的小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呀?”“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小动物,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小眼睛紧紧盯着绘本,当志愿者提问时,都积极举手回答,课堂上互动频繁,气氛活跃。

故事讲完后,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共同总结出故事中涉及到的各种情绪以及应对这些情绪的方法。最后,志愿者向孩子们寄语——“不需要变成任何人,你现在的样子就足够珍贵”,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要像故事里的小青蛙一样,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的体验,更是心灵的滋养。相信在课程中的收获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珍贵的财富,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更好地与自己、与世界温柔相处,而这份用艺术与爱浇灌的成长,也将为基层美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雷雨露
责编: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