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普及,努力构建“文化润心、艺术育人”的基层服务体系,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团在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既有妙趣横生的非遗小课堂,也有温暖治愈的多元艺术疗愈课程。
当游戏与成长相遇,快乐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本期社会实践记录主题是“心灵奇旅,童趣绽放”,通过一堂妙趣横生的游戏课堂,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探索情绪表达,让夏日的社区课堂成为心灵成长的乐园。
1.黏土甲骨文:以古字为引,绘情绪新篇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镌刻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其中亦蕴含着丰富的情绪表达密码。实践团以黏土为媒介,引导孩子们借助甲骨文的形态,将自身情绪具象化。

“甲骨文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今天我们用黏土当画笔,捏出能表达心情的‘情绪符号’吧!”志愿者展示着“山”、“谷”、“日”等甲骨文的字形演变图,告诉孩子们:“古人看到山就画山,看到水就画水,我们也可以把心里的感觉变成形状呀!”

孩子们领到黏土后立刻投入创作,有的捏出起伏的 “山”,说“爬山时累但登顶很开心,就像情绪有高有低”;有的捏出弯弯的 “月”,说“月亮圆圆的时候,心里也暖暖的”。

作品完成后,孩子们踊跃分享创作思路。在交流中,他们不仅深入理解了甲骨文承载的情绪内涵,更在亲手塑造中,将自身情绪与古老文字相融合,让抽象情绪借由具象甲骨文与黏土作品,得以清晰呈现。
2.身体情绪地图:探索身心关联,解码情绪信号
情绪并非孤立存在,其往往伴随着身体的特定反应。实践团开展的 “身体情绪地图” 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们关注情绪来临时身体的微妙变化,绘制专属的情绪感知图。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不同的情绪来临时,身体会发出特别的信号?”志愿者举起一张画有人体轮廓的大白纸,笑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当‘情绪小医生’,给这些信号画一张‘身体情绪地图’吧!”


随后,志愿者为孩子们发放画有人体轮廓的纸张与彩笔,引导他们回忆不同情绪出现时身体的感受,并在相应部位用色彩标注。创作过程中,教室一片专注与安静,唯有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孩子们拿起彩笔认真创作:有的在心脏位置画了跳动的橙色爱心,说 “开心时心像在跳舞”;有的在眉头画了纠结的黑线,说“难过时眉毛就拧成一团”;还有的在手脚画了蓝色的波浪,说“害怕时手脚会发抖,像海浪在晃”。

创作结束后,志愿者特意邀请几个孩子展示自己的地图,温柔地引导:“当你看到肩膀上的‘石头’时,知道那是紧张在打招呼,就可以试着耸耸肩,把‘石头’抖掉哦!”一张张小脸上,好奇与领悟在悄悄生长。

孩子们在古老文字与身体感知的探索中,深入理解了情绪的多元表达,学会了从不同维度洞察自身情绪,收获了宝贵的情绪认知与管理经验 。这场趣味游戏课堂,不仅留下了欢声笑语,更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懂情绪,敢表达”的种子,让成长在快乐中悄然发生。
编辑:雷雨露
审编: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