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普及,努力构建“文化润心、艺术育人”的基层服务体系,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团在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既有妙趣横生的非遗小课堂,也有温暖治愈的多元艺术疗愈课程。
本期社会实践记录主题是“非遗聚童心,香气永流传”。这一次,我们带着翻花蛇的灵动、宋朝鱼拓的清雅与傩戏面具的神秘,在孩子们心底播撒非遗的芬芳,让千年技艺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指尖乾坤 —— 翻花蛇里的千年巧思
“一根彩绳藏万象,翻折之间变龙蛇”,翻花蛇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玩具,承载着古人对几何变幻与指尖艺术的独特诠释。它以彩色纸条为骨、棉线为脉,经巧手翻折可幻化出蛇、鸟、花等十余种形态,曾是明清时期孩童最爱的“掌中戏法”。

志愿者先是将翻花蛇的历史起源、吉祥寓意与制作技艺向孩子们娓娓道来,随着演示视频里的光影流转,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如星子。在讲解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分发彩纸与棉线,手把手教孩子们折压、穿线、翻转。


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翻转成昂首的蛇形,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晃动的“蛇身”上,仿佛真有生灵在指尖跃动。当孩子们互相展示彼此创造的 “百兽形态”,清脆的笑声里,藏着对传统智慧最纯粹的赞叹。

二、拓印时光 —— 宋朝鱼拓里的水韵诗
若说翻花蛇是指尖的魔术,那宋朝鱼拓便是纸上的水墨诗。这项源于宋代文人雅趣的技艺,以鱼为模、以墨为色,将鱼儿的灵动姿态永久定格在宣纸之上,既是古人记录渔获的实用技法,更是融合绘画与拓印的艺术创作。

“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渔民会把捕到的鱼拓在纸上,像写日记一样记下丰收的喜悦。”志愿者铺开生宣,指尖蘸取颜料轻轻扫过拓鱼板,缤纷的色彩在纸上晕染出朦胧的形状。


分发工具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颜料盘,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尝试调配“天青”、“赭石”等传统色,刷上颜料开始拓印。孩子们屏住呼吸,看着原本空白的纸页上渐渐浮现出鲫鱼的侧影、鲤鱼的尾鳍,仿佛有一尾尾活鱼从千年的时光里游来……哇,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拓鱼作品在诞生啦!

历经一个多小时,孩子们完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鱼拓”作品,成了这个夏天最雅致的注脚。

三、假面寻踪 —— 傩戏面具里的古今对话
“哇,这个面具眼睛好大!”当傩戏面具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忍不住发出惊叹。这项起源于远古祭祀的传统技艺,以夸张的色彩、狰狞的纹饰驱邪纳福,面具上的每一道刻痕都藏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期盼。

志愿者指着面具上的图案细细讲解:“红色代表勇敢,金色象征吉祥,这个像牛角的装饰呀,是古人想象中能吓跑妖怪的力量哦。”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实践团特别准备了简化版面具模板。


制作过程中,小朋友们专注地捏塑着傩面造型。有的同学细心雕琢额突犄角,有的精心描绘火焰眉,当夸张的獠牙搭配上怒目圆睁的表情,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傩面雏形渐渐呈现。在色彩运用上,高饱和色彩之间的大胆碰撞,更是让傩面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传统艺术文化在新式审美观念中的独特风格趣味被充分激发。

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傩面具。当孩子们最终捧着自己捏的面具,兴奋地比划傩舞动作时,这团黏土已不仅是教具,而是种在他们心里的文化种子。
“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实践团始终相信,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指尖流转、在心中生长的活态文化。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带着更多非遗技艺走进社区,让每一颗童心都能成为非遗传承最好的土壤。
编辑:雷雨露
审编: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