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普及,努力构建“文化润心、艺术育人”的基层服务体系,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基层社会实践团在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既有妙趣横生的非遗小课堂,也有温暖治愈的多元艺术疗愈课程。
本期社会实践记录的主题是“节奏释压,运动疗心”,一场“架子鼓节奏派对”与“趣味运动会”的碰撞,让孩子们在鼓点的律动里释放情绪,在欢笑的互动中联结心灵,让艺术疗愈的力量在节奏与运动中自然流淌。
一、架子鼓:以节奏为媒,释放内心张力
为引导孩子们学会用音乐表达情绪,通过鼓点律动帮助孩子们释放积压的情绪,“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实践团特邀十方鼓社王强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架子鼓体验课堂。

活动伊始,王强老师结合节奏特点向孩子们讲解:“不同的鼓点可以传递不同的心情,轻快的节奏像愉悦的脚步,厚重的节拍像需要释放的力量。”随后,王老师通过“奇迹再现”这一经典曲目向孩子们展示了架子鼓的魅力,引导孩子们通过鼓槌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轮流上手体验,教室里瞬间成了“节奏乐园”。有的孩子以密集有力的鼓点表达活力,有的以舒缓连贯的节奏传递平静,还有的通过鼓与镲片的配合,呈现出层次丰富的“情绪旋律”。

王强老师始终以鼓励为主,强调“鼓点无对错,每一种表达都是内心的真实声音”,让孩子们在无压力的氛围中放下拘谨,借助节奏完成与自我的对话。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表示“敲完鼓感觉心里很轻松”,节奏的力量已悄然完成对心灵的疏导。
二、趣味运动会:以互动为桥,培育协作与自信
趣味运动会设置了“报数抱”、“投沙包打靶”、“抢凳子”三个项目,通过集体互动引导孩子们在规则中学会协作,在体验中建立自信。
1.报数抱:在协作中强化团队意识

活动以“快速组队”为核心规则,志愿者随机报出数字,孩子们需在规定时间内按数字组成相应人数的小组。随着“5”“3”“2”等数字依次下达,孩子们迅速观察身边伙伴,主动沟通、及时调整,在短时间内完成组队。过程中,未能及时组队的孩子会主动加入“辅助阵营”,为成功组队的伙伴加油;而组队成功的孩子则会留意周围未组队的同伴,为下一轮互动做好准备。该项目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更在“寻找伙伴”、“互相等待”的过程中,强化了集体归属感与协作意识。
2.投沙包打靶:在专注中提升自我认同

靶区按内圈、中圈、外圈划分分值,孩子们依次投掷沙包,志愿者同步记录分数。活动中,孩子们专注瞄准靶心,不断调整投掷力度与角度。对于投掷效果不佳的孩子,志愿者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对于取得进步的孩子,现场伙伴纷纷给予鼓励。大家更关注“是否比上一次更好”,而非单纯的分数高低,这种正向反馈帮助孩子们在专注与尝试中,逐步建立“我能做到”的自我认同感。
3.抢凳子:在规则中学会从容应对

现场摆放数量少于参与人数的凳子,孩子们围绕凳子随音乐移动,音乐停止时需快速找到凳子坐下,未找到者自然淘汰。过程中,孩子们遵守规则、有序参与,即使未能抢到凳子,也能坦然加入观赛队伍,为继续参与的伙伴加油。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们在竞争中保持从容,在输赢中理解“参与即收获”的道理,培育积极的竞争心态。

此次“架子鼓+趣味运动会”活动,以艺术与运动的融合形式,让孩子们在节奏中释放情绪,在互动中收获成长。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丰富活动形式,深化“遗韵润心・多元艺术疗愈”的实践内涵,为基层美育与心灵成长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雷雨露
审编: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