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即墨古城:在韩老师的国学堂,遇见非遗与人生的温度”
夏日的青岛即墨古城,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千年的文脉。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青途探遗 艺路传承”暑期实践队踏着石板路,穿过熙攘的街巷,推开一扇古朴的木门——这里是韩老师的国学堂,一场关于非遗、文化与人生的对话,正等待着我们。
一、苏锦华服与非遗新生命
初见韩老师,她身着一袭墨色旗袍,衣襟上绣着细腻的苏锦缠枝纹,步履间流淌着东方的优雅。“这是苏州的宋锦,一寸之价,千工之力。”她轻抚衣袖,向我们展示她的作品——旗袍、手提包、零钱包、书签、头绳……每一件都承载着传统工艺的匠心,却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气息。 “非遗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韩老师说道,“它应该活在当下,被人们使用、喜爱。”她拿起一个苏锦零钱包,笑道:“这样的物件,既实用,又能让人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我们捧在手中,感受着丝线的细腻与纹样的灵动,忽然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技艺重新走进生活。

二、剪刀下的百家姓,草木间的东方智慧
韩老师的才华不止于纺织。她展开一张红纸,剪刀如行云流水,片刻间,我们的姓氏化作精美的剪纸跃然纸上。“《百家姓》不只是符号,它是中国人的根。”她一边剪,一边讲述每个姓氏背后的历史渊源。随后她又带我们看她提取的植物精油——薄荷、玫瑰、香蜂草……“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些草木的精华,是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她打开一瓶薄荷精油,清冽的香气瞬间弥漫,仿佛能涤荡心灵的浮躁。韩老师还兴致勃勃地翻开《说文解字》,为我们解析汉字背后的智慧。“比如‘茶’字,上草下木,中间是人,寓意人在草木间,与自然共生。”她的讲解让我们惊叹: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哲学。

三、以孔子为榜样,让非遗薪火相传
老师详细讲解了国学堂的创办初衷,其与孔子文化紧密相连,亦与曲阜师范大学“弘道明德,经世致用”的办学精神高度契合。韩老师阅人无数,教过的学子遍布各地。她常说:“我的目标,是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她不仅教授技艺,更传递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感受文化的温度。
四、非遗传承与艺术设计的未来——让传统在创新中重生
夕阳西下,即墨古城的青石板路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韩老师的国学堂像一座微型的文化灯塔,不仅照亮了传统非遗的深邃之美,更为我们这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如何在当代设计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韩老师的每一件作品——苏锦旗袍、百家姓剪纸、植物精油、茶道美学——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设计,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文化内核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 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我们不仅要掌握现代技艺,更要像韩老师那样,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设计的灵魂,往往藏在《说文解字》的笔画里,藏在苏锦的经纬中,藏在茶道的仪式感间。只有真正理解这些文化密码,我们的作品才能既有东方的底蕴,又有当代的活力。 离开时,我们捧着她赠送的香蜂草茶,茶香清冽,余韵悠长。这杯茶,不仅是一份味觉的记忆,更是一种设计的启示:未来的艺术设计,应当如茶一般——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时代的温度。而我们,这群年轻的“茶碗”,终将在汲取传统的养分后,以创新的姿态,成为文化的“茶壶”——既能承载,也能倾注,让中国设计的故事,香飘世界。如果你是设计师,会如何将剪纸、茶道等非遗元素融入当代作品?
责编:刘蓉蓉
审编:宁晓文